訂閱電子報
& 每週一篇「文字力週報」&Elton不定時聊聊
《象與騎象人:全球百大思想的正向心理學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正向心理學的經典之作,更是一場穿越古今的思想之旅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透過《象與騎象人》這本書的指引,探討幸福、愛情、逆境以及道德與我們的關係。
我們每天都要對不同的人際關係,包含了伴侶、親子、朋友、職場等等,如果要好好經營這些關係,最關鍵的其實是與自己的關係。如果我們與自己的相處不和諧,這種內在的不協調,將會大大影響到我們與他人的相處。因為很多的想法和情緒,都源於我們與自己的關係,以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。
因此,在我們努力經營各種人際關係之前,首先應該仔細檢視自己與自己的相處狀態。今天與你分享《象與騎象人》這本書,希望透過正向心理學的引導,幫助每個人建立良好自我關係。
「正向心理學」和傳統心理學不同,它不研究心理疾病,它的目標是指導我們怎樣過更好的生活,並建立更和諧的自我關係。強納森.海德(Jonathan Haidt)的《象與騎象人》是21世紀正向心理學經典,探討古今智慧,提出符合現代的觀點,提供實際的建議。
在《象與騎象人》這本書中,作者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,呈現了心靈的二元結構,大象象徵我們的感性和本能,而騎象人則代表理智和控制。這比喻清晰地展示了兩者之間的力量懸殊,指出我們在情緒波動中難以掌握自己。
《象與騎象人》提到,古聖先賢普遍認為幸福來自內在。
這種觀念認為,個人的心態決定了如何看待生命,外在世界和物質無法為一個人帶來永恆的幸福。因此,人們應該修煉內在世界,追求內在的快樂。佛教告訴我們,追求外在的物質只會是徒勞的,真正的幸福只能在內心尋找,不要過於執著於外在世界。
《象與騎象人》進一步探討了與幸福的關係,將古代對內在幸福的看法與現代心理學的觀點進行對比。作者認為幸福不只來自內在,也可以來自外在。
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)曾言:「成功之際,一切已結束。」 這意味著成功的瞬間,可能並不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,相反,真正的幸福可能存在於努力的過程中。這引出了幸福的兩大原則之一,即「進展原則」,朝著目標前進本身比實現目標更能帶來幸福感。因此,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,過程本身的重要性勝過結果。
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.霍金(Stephen William Hawking),他在20歲時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,從此身體活動受限。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這一困境時,他回應道:「21歲時,我對人生的期望降到零。從那時起,我將一切視為上天給予我的額外恩賜。」 這段話充滿智慧,表達了他對困境的積極態度,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恩賜。
這裡談的正是幸福的第二原則,即「適應原則」。適應原則指的是人對現況的判斷,以比自己現已適應的更好或更壞為基準。換言之,我們通常會適應許多變化。適應實際上是神經元的一種特性,新的刺激出現時,神經細胞會產生強烈反應,但隨後這種反應會逐漸習慣。
當我們能夠理解並掌握幸福的兩大原則:進展原則和適應原則時,我們就開始走向幸福之路。
《象與騎象人》提出一個現代的幸福方程式:H=S+C+V,我們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(H),取決於我們天生遺傳的幸福範圍(S),加上我們的生活條件(C),再加上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(V)
強調外在因素和可控因素對幸福的影響。這裡提到了自主活動,如運動、學習和休閒活動,這些可以帶來持久的幸福感。尤其在心流狀態中,人們感受到最大的滿足感,這種狀態需要面對挑戰並投入全部精力。
與此同時,文中也區分了感官享樂和滿足之間的區別,強調後者更能夠提升個人的智慧和能力。作者進一步提出了一種新的幸福假設,認為內在和外在因素的結合是實現真正幸福的關鍵。呼籲我們要在內在和外在之間取得平衡,以實現更全面的人生。
來聊聊愛的話題吧。
人類是一種在幼年時期完全無法自己照顧,必須長時間仰賴成人照顧的物種,女性很難單獨扛起這份責任。所以女性自然變得依賴力量強大的男性,需要他們提供保護和食物,這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。
女性在壓力下也會釋放一種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,它會引起女性對愛的渴望。簡單來講,愛是源自我們的繁衍本能。
你相信真愛嗎?迪士尼公主和好萊塢電影,或許給予我們太多浪漫的想像,讓少男少女們總是幻想著有一天能找到真愛,覺得只要你能遇上對的人,你就能擁有真愛,直到永遠。但,真愛就像鬼,人人聽過的人很多,但遇過的人很少人。
《象與騎象人》告訴我們,真愛並非只存在於童話故事中。
真愛是建立在兩人間堅定、相互承諾的強烈友愛基礎上,再加上一點激情,這樣的愛情才能夠長久。所謂激情激情是一種「狂野的情感狀態」,充滿溫柔與性慾、愉悅與痛苦、焦躁與釋放、強烈忌妒心。而友愛是一種「我們對與自己的生活緊緊糾結在一起的人所產生的感情」當兩個人彼此開始依賴、關心、信任對方時,幾年下來友愛隨之與日俱增。
其實,友愛才是長期關係的關鍵,激情是短暫的。
研究還發現,獨居可是危險的,我們可得在社群中找個伴侶。社會學家也觀察到,每個人都需要別人,結婚並有孩子的人自殺率更低。這強調了人類對社交需求的渴望。
在這現代社會,我們也有機會透過參加各種社交活動,擴展社交圈,認識新朋友,與舊朋友保持聯繫。這一切都反映出人類對於群體和愛的渴望,生命中需要有他人的參與,才能讓它變得更加豐富和完整。繼續在生活中尋找那些溫馨的連結吧,或許它們就在你我周遭,等待被發現。
讓我們深入探討我們與逆境之間的關係。
德國哲學家尼采(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)曾言:「那些殺不死我的,必使我更強大。」
這就是「逆境假設」,認為只有當人們遭遇逆境、挫折,甚至身心受傷時,才能發揮個人力量和潛力。我對這種逆境觀點深感認同,因為在我過去的經歷中,曾經歷過不少痛苦,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成長。
逆境後產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。當我們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時,能夠喚醒原本潛在的能力,這些能力將改變我們對自我的看法。失去摯愛後,最常見的反應是變得更寬容、更能體諒他人。
逆境是人生成長的智慧之源,最寶貴的教訓往往無法直接灌輸,而需要親身體悟。承受苦難不僅培養同情心,還助於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取得平衡。逆境促使人更積極地調整生活計劃和方向,而創傷後的成長往往伴隨著智慧的增長。
克服創傷後,處理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得心應手,同時我們對他人更具同理心。創傷重新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,使我們更有深度地體會生命的豐富。當我們堅持走過逆境,迎接生命的轉變和變故,只要能夠堅定向前,我們的人生就會悄悄地翻轉。
逆境後的變強友兩個關鍵:找到益處和立即行動。
首先,找到益處。
能否從悲劇中找到個人成長的益處,取決於個人對逆境的詮釋和對生活的學習。這需要找到方法,不僅詮釋逆境,還要持續吸取其中的教訓。
其次,是立即行動。
在逆境發生後的最初幾個月,必須積極行動,這樣才能保持變化。如果只是在腦中思考而不實際行動,變化就難以發生。
最令人驚訝的是,逆境生智慧最好的方法居然是「自由書寫」。
用文字寫出充滿意義的人生故事,才能發揮效果。無論是否準備好,當生活出現問題時,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個月,應該寫下自己的感受。透過自由書寫,即使在事發多年後,也能重新評估因應之道中的獲益。把自己的經歷、感受以及應對措施記錄下來,對於自我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。
現在大家都太討厭被說教了!但此時此刻道德議題卻變得更加重要。
在東方,三達德涵蓋智、仁、勇,而西方則強調傳統美德,如智慧、公正、勇氣和適度。各種文化都強調修養美德的重要性,因為美德本身即是一種回報。但它們似乎在當今社會中少有提及,甚至有人認為這些早就落伍,過於陳腔濫調。
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,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遵守正確行為規範的程度來評斷其道德水平。他認為,道德規範必須具有普世性,放之四海而皆準。我們可以這麼說,道德是一種行為準則,而美德則是高尚的道德標準。
然而,當前社會對於道德標準的降低顯而易見,這已不僅僅是對美德的缺失,更是道德標準的放寬。只要有流量,罵人、酸人、打人都超派。
科學研究進一步指出,基因在培養我們的道德觀念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。基因驅使我們展現出仁慈和合作的行為,特別是對於有血緣關係的人。這解釋了為何人們更傾向於幫助那些與自己有相似基因的人,藉由互惠的策略,不僅對同基因的人帶來好處,也能對其他基因的人提供幫助。
科學研究不僅印證了美德的重要性,更提出了「利他也就是利己」的觀點。儘管這或許聽起來有些功利,但升華自己的道德標準,實際上有助於內心的平靜,同時也能擴大幫助的影響範圍。
研究還發現,參與義務工作不僅提升參與者的幸福感,也促使更多人獲益。這證實了道德行為對於個體和社會的積極影響,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其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。賺錢,能獲得短暫的快樂,付出,能獲得長久的幸福。
好比我們舉辦「字遊主義讀書會」,分享各種好書,雖然需要投入大量心思和時間,但這種助人的過程卻成為自己最大的收穫。透過領讀和研究,我們不僅能夠瞭解書籍的精華,更能夠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。
「只要善用人類的智慧及科學知識,我們就能駕馭大象,掌握自己的潛能與限度,擁有充滿智慧的人生。」
強納森.海德。《象與騎象人》
「只要善用人類的智慧及科學知識,我們就能駕馭大象,掌握自己的潛能與限度,擁有充滿智慧的人生。」
《象與騎象人:全球百大思想的正向心理學》這本書中,告訴我們如何把人生過得更好。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們與幸福的關係、我們與愛的關係、我們與逆境的關係、我們與道德的關係。我喜歡這本書,因為它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!
「字遊主義讀書會」用一年時間學習十二大文字力主題,每個月領讀一本主題書籍與三本延伸書單,帶你一年閱讀合計48本好書。如果想加入我們的話,請參考「字遊主義讀書會」,或者成為《文字力學院》的「終身會員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