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電子報
& 每週一篇「文字力週報」&Elton不定時聊聊
同一句話,發在 Facebook 是金句,放在 Threads 卻被說是雞湯?
現在創作者與創業者同時經營多個社交平台,但每個媒介的語感與使用習慣天差地遠,像是臉書能和好友取暖,在脆要接受陌生人爆擊。
如果不懂轉換文字風格,一篇好內容,也可能在錯的平台「失聲」。
加拿大傳播學者 McLuhan 曾說:『媒介就是訊息』。《Understanding Media: The Extensions of Man》
這篇文章,將帶你一次學會如何因應社群平台特性,調整語氣與風格,無論你寫行銷文案,還是個人貼文,還是知識分享,都能讓文字,真正適配不同的平台,以達到有效的溝通目的。
本文適合對象:自媒體經營者、自由接案者、網路行銷人、創業新手、文案初學者。
于為暢也在他的 Podcast 節目《暢學宇宙》提過以下概念:
不要想著『一魚多吃』,要思考『一魚多煮』。核心的食材(你的專業知識)不變,但在臉書這家餐廳,你做成紅燒;在 IG,你擺盤成精緻的生魚片;在 Threads,你可能就做成快速上桌的串燒。煮法(呈現方式)要跟著餐廳(平台)的調性走。
一樣的內容,在不同平台呈現,就會產生不同解讀與影響力。
這段就來分享 FB、IG、LINE、Threads 四個社群平台的特色:
範例文案:
寫日記十年,我從沒想過有一天,會靠這個習慣找回自己。
我學到三件事,第一件就是:別把自己寫給遺忘的人看。
範例文案:
有些話,不一定要說出口,但一定要記下來。
範例文案:
今天晚上七點,有新內容上線,別錯過。
範例文案:
坐在床上,才想到,乳液沒擦。
有時候,連照顧自己,都忘了。
新媒體文案重視「獲得感」,要嘛獲得「知識」,要嘛獲得「娛樂」,最好,同時都有。還有,現在的社群用戶,越來越重視情緒刺激,所以文案的情緒目標,又顯得更重要了。
「知識、娛樂與情緒」這三點,正好就是爆文寫作的元素,因此,我們可以這麼理解:爆文寫作是具有文案概念的寫作模式。
根據不同的社交媒體屬性,調整用字遣詞,故事、觀點,行銷訊息不變,但微調適合的語感風格,寫出適合的社群文案。
社群文案字數與資訊密度:
這段分享心情故事、導購貼文與知識內容的轉寫差異:
以一則小故事為例:
原文: 今天在圖書館看見一個小男孩安靜看書,突然想起小時候也曾這樣坐著,一看就是一下午。
如果是導購貼文,而非分享心情故事,還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,純粹縮短字數就好,尤其在 LINE 與脆上,資訊密度可以高,但字數一定要短。
如果是分享知識內容,在臉書發貼文,請重視邏輯、結構完整、表達清晰。
但在脆上面發串文,只需要保留觀點、知識點的精華,切忌不要鋪陳太多,更不要講一堆堆前提,單刀直入,把情緒這個調味料加暴。
🔗 延伸閱讀:情緒行銷|想賣得更好嗎?恐懼這個調味料你得加爆
以下分享四個社群平台的寫作錯誤:
受眾不是不想看,而是讀起來不順、不熟、不像自己熟悉的朋友。
以下是各個社群平台常見的寫作模式,你可以當作快速轉寫的參考:
即使你是剛開始經營的創作者,也能照這些簡單公式,也能同時經營多個自媒體,或者選一個你最適合、最喜歡的社群平台。
「Threads對我來說,就是一個更可以『做自己』的社群。在臉書上,我會考量到自己的專業形象,以及讀者們的期待,所以發文會比較謹慎。但在Threads上,我更可以隨心所欲地分享自己的生活、心情,甚至是廢文。」《為什麼我開始使用 Threads,並且認為它會是下一個重要的社群平台?》。李柏鋒
如果你想更了解如何針對不同的受眾寫文案,可參考以下這篇文章:
🔗 延伸閱讀:文案技巧|如何針對不同目標受眾,寫出多版本的分眾文案?關於 MAPS 法則
自媒體經營不只文案要寫得好,還要在對的地方,寫對的字。
別老是想著知識變現,別總是想著要用什麼廣告文案技巧。
每個社群平台就像不同的場域,擁有不同的目標受眾,說話方式自然要轉。
文案撰寫的核心不便,要說人話,但語感與表達形式,得跟平台與受眾對得上。
希望這篇能讓你下一篇發文時,知道該用什麼語氣、對誰說話,也讓你的好內容,更容易被看見與共鳴,做到一魚多煮。
即使你只在某個社交媒體上發文,你也更知道該怎麼寫,而不是把臉書那套,直接硬塞到脆上。
那絕對是一場災難。
如果你是文案新手,可參考《鈔級文字》這本書。
如果你想將自己的知識、經驗、技術變成課程,但不知道怎麼做,請閱讀《知識變現爆款文案》這本書。
如果你想讓客戶自己說服自己,用自己的想像洗腦自己,你需要了解涉及潛意識溝通的文字技術→《文字影響力》
如果你想從「寫出文案」到「文字變現」到「打造長期優勢的文字布局」,從靈感、行銷、文案、寫作到成交,全面升級所你需要的文字力,同時享受文字力學院的終身會員資格禮遇。 歡迎加入→《終身學習方案》
🔗 延伸閱讀:文案技巧|如何針對不同目標受眾,寫出多版本的分眾文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