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電子報
& 每週一篇「文字力週報」&Elton不定時聊聊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打開某個廣告頁,滿滿的文案鋪天蓋地,資訊塞好塞滿,好像很有吸引力,卻一句都記不住。
這不是文案寫得不好,而是「寫太滿」。
文案要具體,但不代表每次都要寫得鉅細靡遺,少了想像空間,文案也失去了品味。
在我的課程中,也會強調不要把畫面塞滿,反而要留下一點空缺,讓讀者自行補足,才能讓文字的餘味留存。
留白常見於文學,但不是網路文案常見的手法,但我們可以這麼理解:
留白文案是一種結合心理學與文學理論的寫作技巧,透過「不說滿」來提升受眾對文案的參與感,達成更深層的溝通效果,特別適用於高警覺受眾與品牌價值塑造場景。
這篇教學文,就來談談文案中的留白,讓受眾自己填滿大腦的想像,提升文字的召喚力。
「留白文案」是一種文字表達技巧,指的是在行銷文案或內容撰寫中,刻意保留部分空白、不說滿資訊,讓受眾透過自身經驗與想像力補足內容,進而提升參與感,與更深層的影響力。
給得越少、留得越巧,反而讓人越想知道背後的故事、秘密與心思。
這種文字寫作技巧,不只是風格上的選擇,更是一種結合心理學與審美經驗的策略設計,因為需要更懂人性,有時候對文筆的要求也更高,所以是難度較高的文案技術。
文字中要埋鉤子,要留下故事感,要創造情緒張力,要暗示下一步行動。
我認為,最以最簡單的概念來解釋,「留白」就是以「暗示」為核心。
別擔心!多數情況下,我們只要理解留白的原理,就能輕鬆的撰寫文案,因為留白的概念比技巧重要。
在文學領域中,有一個與此相似的概念,叫作「召喚結構理論」(Invitation Structure Theory)。
召喚結構理論認為,作品中有些刻意保留的空白,會喚起讀者的好奇心與想像力,讓他們主動投入,完成意義的拼圖。
這樣的參與投入,不只讓內容更有記憶點,也強化了閱讀的情感連結。
文案也是一樣的。適度留白,能夠引導讀者主動「進場」,而不是被動「收訊」。
這就是為什麼文學素養,能幫助文案昇華、提升品味。只要不把文案當文學寫,文字有明確的商業目的,就行了。
當他的想像與你的目標連線,暗示效果就達成了。
臺灣文案天后李欣頻就是一位典範,她為為誠品書店每一句文案,都像現代詩一樣充滿美感,充滿文學況味,帶來想像。
心理學有個名詞叫「認知閉合需求」(Need for Closure),意思是:人天生對「未完成的東西」特別在意。
「蔡格尼效應」也認為「比起已完成的事情,未完成的事情,讓人印象更深刻」。好比「初戀」。
如果你什麼都講完了,讀者也就聽完了。但如果你只說一半、或故意空出一個段落,人們的注意力,反而會被被像戴森給吸過來。
簡單而言,說得少,受眾反而聽得多。
而這正是注重生活品味的高資產族群最吃的那一味(不是土財主、暴發戶那種)
因為他們對於過度推銷特別敏感,你越是硬銷售,他們越快滑走。
保持距離,留下空白,不把話說滿,是一種更為尊重的表達方式。
我是一名合格的NLP專業執行師與ABH&NGH催眠師,在與來訪者溝通時,使用模糊的語言,才是鬆動意識的來源。而有效的催眠,是一場對話的邀請,而非不顧意願的命令。
如果你想讓客戶自己填滿大腦的想像,真正做到你說得少,他聽得多,請了解涉及潛意識溝通的文字技術→《文字影響力》
1. 課程型:結果導向
「不是你做不到,而是沒人告訴你,如何點燃客戶大腦想像的引信」
只講結果,不解釋過程,透過比喻,讓人更產生好奇,想更深入了解。
2. 節目型:情境導向
「他怎麼做到的?聽完今天的節目,你會知道一切答案,特別是他這輩子從來沒告訴別人的一個秘密」
這樣有故事性的留白,最適合 Podcast 平台節目,語氣和內容都像在講悄悄話。
3. 價值型:翻轉導向
「當你加入,你學到的不只是一門知識,而是一套解決人生難題的方法。」
針對有高度興趣的受眾,留下一點懸念,讓價值感慢慢浮現。
技巧一:說一半,停在轉折處
「那天早上七點四十五分,當我還在沉睡時,突然手機的叮咚聲打破了寧靜…」
寫一半就停,讓人忍不住想知道後來怎麼了。
技巧二:用提問代替解釋
「想想看,這樣的作法,你真的認同嗎?」
透過「想想看」、引導讀者想像,讓受眾的大腦參與投入。
這三個字在《文字影響力》中,也是開啟對話的關鍵詞。
技巧三:換個角度寫行動呼籲
傳統 CTA:「立即購買」、「點我報名」
留白 CTA:「你,準備好了嗎?」、「現在,用你最舒適的節奏,開啟這次的旅程」
是不是很簡單呢?這些都是留白文案的技巧,你不需要劇透,讓客戶自己填滿答案。
🔗 延伸閱讀:文案技巧|暗示要深化!攻佔受眾全腦的暗示文案技巧
❶ 留得太空,沒有脈絡:
要激發受眾的想像,需要文字前後語意的對照。如果講一半,卻沒有脈絡,牛頭不對馬嘴,讓人看不懂主題,看不懂你想表達什麼,也無法讓他想像。
❷ 留得太多,沒有觀點:
整篇都是暗示,卻沒有實質內容,容易讓人覺得「這人沒料」、「這品牌沒內涵」(這也是我教高階文字力時,發現學員經常犯的錯,只會運用技巧,卻沒有自己的想法)
❸ 留錯地方,沒有信任:
重要資訊該講清楚還是要講,例如:商品價格、課程時間、服務流程——這些不適合留白,該講的,別漏。
我就看過線上課程,竟然連「講師介紹」都留白了,連講者是誰都不敢說,讓原本充滿興趣的我,瞬間打消報名念頭。
這些錯誤常見於文案撰寫過程中,特別是針對價值展現的區域,那是提高轉換率的關鍵,更需避免留白誤區。
在品牌文案中,「留白」不只是一種文案技巧,更是一種表達風格策略。
特別是對於高價位、重視體驗的產品或服務來說,留白能創造出一種「難以言明的吸引力」。
像訂製服務、高階顧問、奢侈品、藝術類產品等,都傾向於使用較少的文字、較多的意象、語焉不詳的敘述,讓潛在顧客,以自身品味、過往經驗,投射想像。
留白策略的核心在於:
例如:
「世界越快,心則慢」
「這是一封投遞到內在小孩的邀請函」
「駕馭思緒給你的神馳之路,在篇章抵達時,讓內心狂奔禁地,讓感受迷戀你」(隱形文字力)
當你想塑造品牌的品味、質感、內涵與深度時,留白是打造品牌個性的重要利器。
而留白正是讓受眾「上癮」的秘密,因為留下心錨,影響會更深遠,不會一時的情緒過了,記憶也就沒了。
Q1. 為什麼「不說清楚」的文案,反而更有吸引力?
留白不是模糊不清,而是讓對方「主動補足訊息」。這種參與感,讓人投入更多注意力,也會更有情感連結、記憶更深刻。
Q2. 留白是不是會讓人看不懂?
若結構清楚、有脈絡引導,讀者會樂於參與。怕讓人看不懂的,通常不是留白太多,而是主軸太亂、觀點不清。
Q3. 所有平台、所有文案,都適合用留白嗎?
不一定。像 SEO 文章、教學型文章,需要資訊完整、表達越具體越好;但在 Landing Page、社群貼文、電子報內容、Podcast 開場等場景,在關鍵處留白反而能放大吸引力。
Q4. 留白適合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?
特別適合高價值、強情感連結、需要信任建立的產品(如顧問、課程、創作、品牌設計等),但不適合剛需商品,因為可以馬上做決定,文案越清楚越好。
留白文案不只是風格,更是一種引導參與與想像的文字表達技巧。它讓讀者成為對話的一部分,而不是被動等待接收。
透過情緒、想像與暗示的連結,就能透過文字,達成深度溝通的效果。
如果你想讓行銷文案,更具情緒渲染力和記憶點,學會適時停下挖坑,就是最好的開始。
留白文案屬於暗示型文案的技巧,如果你想讓客戶自己說服自己,用自己的想像洗腦自己,你需要了解涉及潛意識溝通的文字技術→《文字影響力》
如果你想從「寫出文案」到「文字變現」到「打造長期優勢的文字布局」,從靈感、行銷、文案、寫作到成交,全面升級所你需要的文字力,同時享受文字力學院的終身會員資格禮遇。 歡迎加入→《終身學習方案》
如果你想將自己的知識、經驗、技術變成課程,但不知道怎麼做,請閱讀《知識變現爆款文案》這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