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電子報
& 每週一篇「文字力週報」&Elton不定時聊聊
為什麼潛意識溝通這麼容易影響人們的決策?
本篇教學文章會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,解析日常生活中的選擇,其實多半都不是我們自以為的理性決策,而是被各種潛意識、心理偏誤與情境設計「牽著走」。
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文字、內容、產品更有影響力,必須懂得如何設計決策環境,才能讓影響發生得自然而然。
我是 Elton 。我是一名是合格的 NLP 專業執行師、ABH&NGH 催眠師,我把潛意識溝通概念應用在文字中多年,還有一門經典課程涉及潛意識溝通技術,這篇也分享我的一些想法。
行為經濟學到底和潛意識溝通有什麼關係?這一部分主要說明行為經濟學的核心定義,以及它如何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,為什麼那麼容易受到心理偏誤與外部環境的影響。
行為經濟學是什麼?本節解釋行為經濟學如何挑戰傳統經濟學「理性人」的假設,指出人們經常因潛意識、習慣、直覺與偏誤做出非理性選擇。
過去的經濟學總是假設「人是理性的」,但行為經濟學家發現,我們實際上的決策往往被潛意識自動駕駛。我們會受周遭環境、當下心情、以及潛在情緒影響,常常不是深思熟慮才行動,而是下意識做出選擇。
就像走進超商時,本來只想買瓶水,最後卻帶了一堆零食——不是你計算過「值不值得」,而是商品陳列與促銷標語刺激了潛意識。
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·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摩司·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提出的「前景理論」,直接說明我們在面對得失選擇時,對於「損失」的敏感度遠大於「獲得」的喜悅,這也解釋了為何行銷文案強調「最後機會、錯過就沒有」時,大家會更有行動力。
行為經濟學有哪些關鍵心理效應?這一部分會分享三大經典心理效應,包含損失規避、預設效應、誘餌效應,並說明這些效應如何應用在日常寫作、行銷文案與自媒體內容中。
什麼是損失規避?本節說明「損失規避」效應如何驅動大部分人的選擇,並用生活案例和文案寫作場景舉例說明。
損失規避指的是:人對於「失去」的痛苦,會遠遠大於「獲得」同等東西的快樂。康納曼的經典實驗發現,與其說服人去追求獲利,不如讓他們意識到「如果沒做會失去什麼」,行動率會更高。好比說:「現在報名就送價值千元大禮包,錯過等明年!」這樣的說法,其實就是抓住大腦「怕失去」的本能反應。
除了促銷外,損失規避效應也常見於內容經營。例如:電子報主題寫「5 個讓你每月白白流失的隱形成本」,比單純談「提升收入」更能讓人打開信件,因為潛意識會自動回避損失感。
損失規避效應也特別適合用在教學文案、行銷型文章或課程推廣。像是線上課程常見的「早鳥方案只到今晚十二點,錯過要多花三成費用」、「社團限時開放,關閉後要等半年」這類話術,都能放大潛意識對損失的敏感度。
學者丹尼爾·康納曼曾說:「損失帶來的痛苦,遠比獲得帶來的快樂更強烈。」(“Losses loom larger than gains.”)所以,內容創作者若能適時運用損失規避的心理暗示,無論是標題設計、活動宣傳、還是日常行銷,影響力都會明顯提升。
你有沒有注意到,許多網站或表單會自動幫你勾選某個選項?這種設計不是偶然,而是有學理根據的心理技巧——預設效應(Default Effect)。
預設效應指的是:人們對「預設選項」的接受度特別高,因為更動現狀需要額外的思考與行動。理查·塞勒(Richard Thaler,《Nudge》作者)發現,多數人會直接選擇系統已經設定好的方案,因為這樣最省力、最不需要思考。
文案應用場景
**行動建議:**當你希望讀者採取某個行動,將那個選項設為預設(Default),無形中就提升了被選擇的機率。這一招在商業、公益、社群經營都非常有效。
“Defaults matter. If you want to encourage some activity, make it easy.”
** 「預設選項很重要。如果你想鼓勵某種行為,讓它變得容易就對了。」
** — Richard Thaler, Cass Sunstein,《Nudge》, 2008
有時候,你在比較產品或方案時,明明本來沒想花太多錢,但看到三個方案後,反而選了最貴那個?這背後就是「誘餌效應」(Decoy Effect)在發揮作用。
誘餌效應是指:當人們在兩個選項間猶豫時,只要再增加一個「誘餌選項」(明顯略遜、但價格接近高價方案),大多數人會被引導去選原本預期的目標方案。
文案應用場景
**行動建議:**不論是產品、課程還是服務方案,都可以善用誘餌選項設計,讓用戶自然傾向於你想主推的那一個。
“The decoy effect is a phenomenon where consumers change their preference between two options when presented with a third option that is asymmetrically dominated.”
「誘餌效應是指當消費者在兩個選項間猶豫時,出現第三個『不對稱劣勢』選項時,他們的偏好會改變。」
— Wikipedia(行為經濟學詞條)
行為經濟學讓我們理解,人的決策往往受潛意識、情境與心理偏誤影響,並非全然理性。損失規避、預設效應與誘餌效應,是三大最常見且實用的潛意識影響工具。
只要懂得運用這些原理設計你的內容、文案或產品,就能讓訊息自然貼近人心、提升說服力與轉換力。影響力強的文字,不僅僅是清楚表達,更是能夠設計出讓讀者自發產生行動慾望的場景和心理流程。
如果你想全面提升潛意識溝通的能力,從一對一的影響,到一對多的暗示,讓客戶自己說服自己,讓讀者自己引導自己,這裡可能有你需要的答案:涉及潛意識溝通的文字技術→《文字影響力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