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篇:線上課程買了沒屁用?關於學習的真相

 

(字數:3,075)

 

最近在準備字遊主義讀書會的過程中,我發現一件事情,發現我在學習上的一個習慣,它對於透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有很大幫助。這個習慣我至少養成了十年,同時因為這個習慣,讓我獲得了許多創造收入的能力。所以,我可以很肯定說,書中真有黃金屋,古人誠不欺我也。

簡單而言,因為這個習慣,讓我在學習上,總能獲得實質的收穫。

很多人在閱讀時,會想辦法記住書中的內容;但我除非是為了要做讀書會,否則從來不這麼做。

那我是怎麼做的?

先說結論:關於書中的知識,我從不記憶,但我把它做出來!

這個習慣,不是只有閱讀,我所有的學習,都是這麼做的。

好比當我在書中學到一個行銷知識,我不是去記憶這個知識本身,但我會把它思考一遍,然後想辦法套用在自己的工作上,然後試著做一遍。

如果這件事情,我做得不錯。我就會馬上把我所學到的知識,以及做到的成果,分享給幾個人知道(現在因為有終身會員群組,所以變成是一群人)。

之前做了訂閱文章題目的問卷調查,大家對於「線上課程買了沒屁用?關於學習的真相」這個題目很有興趣。其實,透過上面我個人的例子,已經回答了最重要的部分。

對於學習而言,記憶固然重要,畢竟學習的基礎是記。但更重要的不是感覺有「記住」它,而是有「實踐」它。因為如果永遠不實踐,即使背得滾瓜爛熟,也很難證明已經學會它。更何況我們的記憶很不牢靠,大腦很快就會忘掉我們所學的東西,除非你真的「會了」。

所以,如果我買了線上課程覺得沒屁用,表示我沒去用,或者它不真的適合我。

如果你還想更進一步了解學習的真相,請你在你的大腦,拉出三個時間軸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從過去的記憶中,找到你的動力來源;從未來的情境中,看到你想要的結果;最後,你將會知道怎麼從現在起,就做好該做的事情。

一、過去:為什麼要學習?

這是一個大哉問,你必須要找到你學習的動力是什麼?從記憶中找尋,你想解決什麼問題?你想彌補什麼缺憾?例如吉姆.快克為了解決因腦損傷造成的學習障礙的問題,因此投入大量時間學習,後來成為世界公認的學習專家。

二、未來:想達成什麼目標?

過去的痛苦與缺憾,可能成為最初學習的動力。但你的焦點,可千萬不要老是放在那些負面的事情上。匱乏只會創造匱乏,即使你透過學習,解決了當初困擾你的問題,還是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。請把焦點放在你想成為的模樣,你想達到什麼目標?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!

就好比我出社會後,並沒有像很多人就再也不學習,是因為我發現在求學時期,受到的教育並不夠完善,因此內心深處一直想要透過自學來彌補,但這只是初始的動力。

然而,在持續學習多年後,我發現,學習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。因為能力提升,也可以幫助他人改寫他們的人生。而這些正面的鼓舞,才是我不需要堅持,也有動力學習的原因。

二、現在:如何學習?

學習只有三件事情:輸入-處理-輸出。

輸入就是把知識上傳大到大腦;處理就是把上傳到大腦的知識重新編碼,幫助理解與記憶;輸出就是把大腦處理過的知識,具體的實現。

多數人只關注如何輸入,卻忘了處理與輸出的重要性。只有輸入,而沒有處理與輸出,那就是緩解知識焦慮。只有輸入與處理,但沒有輸出,那就無法驗證是否理解;只有輸入與輸出,但沒有處理,等於考前臨時抱佛腳,考完就忘了,甚至根本從來沒理解過。

最好的輸出有三種方式:

第三名:寫出來

用文字表達你大腦中所理解的事物,是一種對大腦高強度的訓練,因此,寫作,不僅僅是訓練文字力,更是訓練大腦。科學證明,大腦神經元充滿可塑性,只要我們善加訓練,腦袋就會變得更好。因此,多寫,就會變聰明。

第二名:做出來

能夠實踐,對大腦而言,才是真正的理解,而且唯有實踐,才能有效驗證自己的理解。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學好一門知識或技術,做一遍就對了。如果實踐後,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,我們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裡,或者才會發現原來這個方法也許並不適合自己。

第一名:教別人

沒有比任何輸出方式,比教別人學會你所學到的東西來得更有效!這就是赫赫有名的「費曼學習法」。教別人就要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表達,能夠舉例,也能比喻。這也意味著你要非常理解這件事情,才能化繁為簡。通常已經做出來的人,受過教學訓練過後,會是更好的老師(一定要受過教學訓練,不然他很可能只會做,不會教!)

聰明的你或許已經猜到,舉辦讀書會最大的受益者,並不是別人,而是我自己。因為我透過領讀一本又一本的好書,把其中最精華的知識,用淺白的表達方式教給你,而且我還會寫文章分享,再整理一次摘要與心得。對了,別忘了我多年來的習慣,書中的內容,我一定會實踐。

因此,同樣學習一本書的知識,我做了三次不同形式的產出。雖然很花時間,但對大腦而言,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

這就是關於學習真相:找到學習的動力,設定你想要的結果,用最好的方式輸出。缺一不可。 

如果一個人認真學習,但卻沒有獲得改變,想想看,他是不是漏了哪一項呢?

有可能漏了,也有可能是因為他投入錯的學習領域。

錯的?學習領域還有分對錯?

有。

如果你叫愛因斯坦上擂台打拳擊,第一回結束的鈴聲還沒響之前,他可能就先投胎了;如果叫拳王泰森去研究物理,他可能還沒推導出一個理論,就猝死在研究桌上。

假設愛因斯坦透過正確的訓練,固然可以學會拳擊,用正確的姿勢輝個幾拳。別說愛因斯坦,任何人都可以做到。但如果你期待一個沒有強健體魄的男人成為世界拳王,那真的投胎比較快。

拳王泰森從小就是街頭打架的狠人,運動神經發達,但對念書一竅不通,就算請愛因斯坦貼身指導泰森,他終其一生研究出新的物理法則的機率接近於零。

好在愛因斯坦研究了物理,而不是去打拳擊;也好在泰森是去打拳擊,而不是去研究物理。

前面說古人誠不欺我,但也不能全信古人的說法。

「勤能補拙」這個成語聽過吧?意思是只要我們夠努力,就能彌補天賦的不足。

剛出社會的我,做了幾年業務,一開始就吃足了苦頭。會那麼辛苦的最重要原因就是,我沒有從事業務工作的天賦。雖然我很努力學習,所以能力也大幅成長,銷售也成為我的專長之一。

但是,當我埋頭苦幹幾年後才赫然發現,那些原本就很有業務天賦,但又很努力的人,我早就已經看不到他的車尾燈了。

當初就是因為誤信了「勤能補拙」這個成語,才痛苦堅持了好幾年。也不是「刻意練習」就能讓你在任何領域有所成就。

後來,我投入「文字」的領域,發現與多數人相比,我可以更快上手。透過自學,就能寫出第一次看到就買單的文案,我不需要仰賴影音內容也能創造營收。而我在文字方面的鑽研,讓我充滿成就感,感到樂此不疲。所以,把重心放到「文字力」,對我而言,這才是事半功倍的作法。

這個時代變化太快,沒有時間讓你慢慢補,等你花個十年二十年補好了,世界已經改頭換面。AI 出現後,你敢預測五年、十年後的世界會長什麼樣子嗎?

現在,每個人要用盡全力衝向自己的強項,把學習時間投入自己最有天賦的領域。刻意練習也要刻意強大自己的天賦。

如果是工作中必需要會的能力,訓練自己達到六十分就夠了,不需要奢求勤能補拙到八九十分,因為如果這不是你的天賦,終其一生可能都做不到。

對我而言,口語表達並非我的強項,但我的工作需要它,而且變得更會說話,也能讓自己更受歡迎,因此我透過計畫性的訓練,提升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。我沒有奢求自己要到九十分的等級,做到六十分的水準就夠了,現在我覺得自己差不多就是六十分,隨著經驗累積,慢慢進步中。

至於怎麼達到六十分?最簡單的方式是,找個該領域的好老師帶你走捷徑。就像是你現在加入文字力學院的課程,就是我帶你走進文案寫作、文字變現的捷徑。

總之,學習不但要有正確的觀念與正確的方法,最好把資源投入自己最有天賦的領域。

如果你在學習上滿足以上條件,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課程,都不會讓人有根本沒屁用的感覺,因為你一學就懂,一用就通,而且不用人逼,就會主動學習。

懂了嗎?

 

★ 本文分類:學習